相关教师:
根据《关于聚力创新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苏人社发〔2017〕 168号)以及学校2020年职称申报工作要求,学校决定于9月(9月24日之前,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开展2021年拟申报职称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参评教师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总时长不超过10分钟),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请各位教师按照附件要求,准备教学能力测评,并将授课教案和课程标准电子稿于9月17日16点前发送至cjb@ciit.edu.cn。测评当天自行向评委提交授课教案和课程标准纸质稿(5份)。联系人:刘晓燕。
免测对象:2019和2020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高职组)、2018年及之前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获奖教师。上述获奖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直接认定为优秀。请联系质控处刘晓燕,确认免测。
附件:
1.2021年拟申报职称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要求
2.教师教学能力测评作品材料及现场测评有关要求
3.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评分指标
4.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分组名单及顺序
高水平学院创建办公室(质量监督与控制处合署)
2021年9月10日
附件1
2021年拟申报职称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要求
一、测评重点
重点考察教师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教学设计。依据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二、测评作品及材料
选取教师本人过去五年内教学任务授课课程的某一次课(2-4学时)作为测评作品。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必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作品要根据课程实际情况体现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要求、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实施教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
测评作品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和课程标准(无统一格式要求,但内容必须包括附件2的要求)。
附2
教师教学能力测评作品材料及现场测评有关要求
一、测评作品文档材料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以PDF格式提交。
(一)授课教案
根据提交的课程标准,选取某一次课作为测评作品,提交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规范完整、详略得当,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侧重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处理、教学活动及安排。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
(二)课程标准
提交测评作品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科学、规范制定,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保障、授课进程与安排等。
二、测评程序
(一)测评准备
教师提前30分钟在准备室利用自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准备。
(二)内容介绍与教学展示
1.教师按时进入测评室,向评委提交授课教案和课程标准,根据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是一段连续的教学,不是浓缩简化版教学。
2.无学生教学展示(总时长不超过10分钟)。另外安排换场准备,用时不超过5分钟。
附3
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评分指标
一、基础课学科组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
指标 | 分 值 | 评价要素 |
目标 与 学情 | 20 | 1.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安排,强调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特性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准确预判教学难点及其掌握可能。 |
内容 与 策略 | 20 | 1.思政课程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创优建设,其他课程注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联系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融通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培育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 3.教材选用、使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配套提供丰富、优质学习资源,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考虑周全。 |
实施 与 成效 | 30 | 1.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内外教学实际。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实行因材施教。 3.教学环境满足需求,教学活动开展有序。 4.关注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考核与评价。 5.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提高教学与管理成效。 |
教学 素养 | 15 | 1.充分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 2.教师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 |
特色 创新 | 15 | 1.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 2.能够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3.能够与时俱进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研科研能力。 4.教案和课程标准符合要求。 |
二、工科学科组和文科及艺术学科组
评价 指标 | 分 值 | 评价要素 |
目标 与 学情 | 20 | 1.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符合教育部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顶岗实习标准等有关要求,涉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还应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职业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准确预判教学难点及其掌握可能。 |
内容 与 策略 | 20 | 1.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及时反映相关领域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针对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实训教学内容源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或工作流程、过程等。 3.教材选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探索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根据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需要,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考虑周全。 |
实施 与 成效 | 30 | 1.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内外教学实际,落实德技并修、工学结合。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技术技能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强调知行合一,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源特点,体现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环境满足需求,教学活动安全有序。 4.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教学与实践的考核与评价。 5.合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仿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改造传统教学与实践方式、提高管理成效。 |
教学 素养 | 15 | 1.充分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2.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 3.实训教学讲解和操作配合恰当,规范娴熟、示范有效,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展现良好“双师”素养。 |
特色 创新 | 15 | 1.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 2.能够创新教学与实训模式,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与实践体验。 3.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专业知识、积累实践技能、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 4.教案和课程标准符合要求。 |
附件4
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分组名单及顺序
测评前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