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20年拟申报职称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的通知

发布者:陈浩华发布时间:2020-08-27浏览次数:10

相关教师:

根据《关于聚力创新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苏人社发〔2017〕 168号)以及学校2020年职称申报工作要求,学校决定于9月(9月20日之前,根据开学后工作安排确定具体时间)开展2020年拟申报职称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参评教师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总时长不超过15分钟),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请各位教师按照附件要求,准备教学能力测评,并将授课教案和课程标准电子稿9716点前发送至chh@ciit.edu.cn。测评当天自行向评委提交授课教案和课程标准纸质稿(5份)。

免测对象:2019和2020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高职组)、2018年及之前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获奖教师。上述获奖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直接认定为优秀。

附件:

1.2020年拟申报职称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要求

2.教师教学能力测评作品材料及现场测评有关要求

3.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评分指标

4.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分组名单及顺序

高水平学院创建办公室(质量监督与控制处合署)

2020825


附件1

 

2020年拟申报职称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要求

 

测评重点

重点考察教师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教学设计依据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测评作品及材料

选取教师本人过去五年内教学任务授课课程的某一次课(2-4学时)作为测评作品。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必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作品要根据课程实际情况体现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要求、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实施教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测评作品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和课程标准无统一格式要求,但内容必须包括附件2的要求


附2

教师教学能力测评作品材料及现场测评有关要求

 

一、测评作品文档材料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以PDF格式提交。

(一)授课教案

根据提交的课程标准,选取某一次课作为测评作品,提交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规范完整、详略得当,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侧重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处理、教学活动及安排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

)课程标准

提交测评作品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科学、规范制定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保障、授课进程与安排

测评程序

(一)测评准备

教师提前30分钟准备利用自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准备。

(二)内容介绍与教学展示

1.按时进入测评室,向评委提交授课教案和课程标准,根据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是一段连续的教学,不是浓缩简化版教学

2.无学生教学展示(总时长不超过15分钟)。另外安排换场准备,用时不超过5分钟。


附3

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评分指标

 

一、基础课学科组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

评价

指标

评价要素

目标

学情

20

1.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安排,强调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特性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准确预判教学难点及其掌握可能

内容

策略

20

1.思政课程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创优建设,其他课程注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联系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融通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培育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

3.教材选用、使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配套提供丰富、优质学习资源,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考虑周全。

实施

成效

30

1.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内外教学实际。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实行因材施教

3.教学环境满足需求,教学活动开展有序。

4.关注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考核与评价。

5.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提高教学与管理成效。

教学

素养

15

1.充分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

2.教师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

特色

创新

15

1.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

2.能够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3.能够与时俱进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研科研能力。

4.教案和课程标准符合要求。

 


二、工科学科组和文科及艺术学科组

评价

指标

评价要素

目标

学情

20

1.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符合教育部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顶岗实习标准等有关要求,涉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还应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职业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准确预判教学难点及其掌握可能

内容

策略

20

1.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及时反映相关领域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针对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实训教学内容源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或工作流程、过程等。

3.教材选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探索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根据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需要,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考虑周全。

实施

成效

30

1.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内外教学实际,落实德技并修、工学结合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技术技能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强调知行合一,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源特点,体现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环境满足需求,教学活动安全有序。

4.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教学与实践考核与评价

5.合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仿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改造传统教学与实践方式提高管理成效。

教学

素养

15

1.充分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2.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

3.实训教学讲解和操作配合恰当,规范娴熟、示范有效,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展现良好双师素养。

特色

创新

15

1.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

2.能够创新教学与实训模式,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与实践体验。

3.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专业知识、积累实践技能、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

4.教案和课程标准符合要求。

 



附件4

 

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分组名单及顺序

 

测评前公布